首 页
 
水利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频道» 水利新闻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来源:区水务局网站 日期:2018-01-11

        2016年1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后,全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突出重点,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编制完成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要求,16个区全部编制完成《“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节水型区创建工作方案并印发实施,全面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制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把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等指标作为属地政府水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责任。将“四定”要求纳入《北京城乡总体规划》,完成了《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北京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将水资源高效利用改造工程列为八大工程之一。按照城六区高于郊区的原则,出台了本市非居民用水区域差别价格政策。有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区制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了《房山区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并按时将方案上报科技部和水利部,等待两部批复后实施。制定了《北京市区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京水务节〔2017〕19号)并印发各区,要求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的监督管理。编制完成了全市2017年1-5月各街道(乡镇)用水情况报告并报市政府。今年,西城区和平谷区将完成节水型区创建任务,目前两区正在按照考核细则开展自评,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节水办会同节水中心和水科院,先后四次到平谷、西城就节水型区创建工作进行调研指导。计划到2019年底,所有区将全部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同时,市级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2个创建单位上报了《单位用水情况自查表》,创建领导小组已对我局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初步评估,目前正在逐个单位进行调查摸底、督导落实,预计年底前全部创建完成。

  二.齐抓共管,重点领域节水管理得到加强。一是施工降水管理进一步加强。严格按照《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加强对施工降水方案的审查,有效减少施工直排水。二是加强园林绿化用水管理。完成了《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并开展了北京市园林绿地节水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建立了节水管理制度,共建设节水型绿地50处334公顷。三是加大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用水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将坐便器、小便器、节水龙头等节水产品作为重点进行质量抽检,抽样合格率100%;对水嘴和坐便器进行抽检,依法查处不合格商品,并对不合格的商品进行公示和处罚退市。四是积极落实扩大节水器具补贴范围工作。市水务局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商务委等5部门两次联合印发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推荐产品名录。五是高校、医院、饭店等公共机构节水创建全面展开。在全市高校公共洗浴等场所全部实现IC卡计量收费系统,组织市属22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节能水龙头改造,改造率超过80%,多数市属三甲医院推广使用洗浴用水IC卡。对40家四星级饭店完成全行业节水基础调查工作。组织市医院管理局编制并实施《市属医院节能管理工作指南》,推广节水改造适宜技术。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2016年完成节水型单位(企业)和节水型社区(村庄)创建1437个,全市已累计创建节水载体近1.5万个,今年“完成节水型单位(企业)和节水型社区(村庄)创建1000个”的任务已分解到各区,目前各区均已启动创建工作。

  三.打牢基础,设施节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一是全市完成20万套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换装,年可节水120万立方米,建成雨水利用工程120处,年新增雨水收集能力69万立方米,今年将继续在全市推广节水器具10万套,在城镇地区组织建设集雨池、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70处雨水利用工程。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审批,截至目前共完成节水设施方案审查、施工临时用水指标审批、配套节水设施竣工验收172项。二是为降低管网漏损率,我市供水单位细化管理,采取分区调压供水技术,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左右。三是再生水管网和加水站(点)建设快速推进。2016年全市新增再生水管线近100公里,再生水利用量首次突破10亿立方米。完成中心城11.31公里老旧管线改造任务,新建再生水供水站(点)20个,日再生水最大使用量达到2.3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5%。四是农村节水治污工程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共计完成新建和改善农业节水设施10万亩。建立120多个生态节水示范区,面积达4.5万亩,实现综合节水技术全覆盖。完成140个建制村的污水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五是新建保障性住房实现节水器具、产品、设备全覆盖。新建保障性住房及小区内公共卫生间均采用节水卫生洁具和节水龙头。

  四.创新发展,科技节水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科技节水成效明显。一是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实施“基于量水发展的都市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研发与科技示范”项目,目前已建设节水示范区3600亩,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9.5万亩,节水3674.3万方。二是推广工业节水技术。组织召开了“工业企业节水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去年有61家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实现节水790余万吨。三是加强服务业节水技术集成和示范。开发集成以生物膜为核心的小型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实现污水回用率90%的目标。四是发展园林绿化节水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滴灌和痕量灌溉等节水技术,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区4处,面积400亩,与传统灌溉相比省水30%以上。改造公园绿地种植结构,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五是制定标准规范。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在市政中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优先使用市政中水;20000㎡以上集中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五.措施得力,农业节水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调整农业结构,累计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万亩,调整高耗水粮食作物冬小麦播种面积24.9万亩。加强计量收费,发放取水许可证,明确用途和总量,全市一半以上的农业灌溉机井安装智能计量设施,顺义全区、房山试点区、漷县全镇实现全安装、全计量、全收费。发展现代林业,有序推进平原造林,积极发展苗圃,增加森林面积40多万亩,实施密云水库库滨带建设,退出农业种植10多万亩,发展水源保护型湿地6万亩,建设库滨带4万多亩,全面退出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规模养殖场17家。

  六.注重宣传,公众节水意识得到强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水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的节水社会氛围。一是坚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主题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媒体宣传、发布节水公益广告。组织开展了“北京魅力社区”专项评选表彰活动,推进绿色、低碳、节约用水的社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节水基地作用。北京节水展馆2016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接待10000多人次,市南水北调办利用团城湖明渠广场进行水情教育,全年接待参观人数16000多人次。三是广泛开展“七进”活动,打造“节水大讲堂”特色品牌。四是组织召开京津冀节水型社会建设座谈会,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区域共建节水型社会。

  《意见》发布以来,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向前推进,仅2016年,在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实际用水量38.81亿立方米,未超过40亿立方米的规定目标。万元GDP总用水量由上年同期的16.63立方米/万元,下降为15.59立方米/万元,降速达4.79%。今年,预计用水效率将仍然有所提高。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